谈及困难学生,开篇先引用一段让我心有感触的话: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“一无是处”,“不可救药”的学生,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,因此,对困难学生的成功转化,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“灌输”,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,高尚之处,帮助他们树立“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”的道德自信。
每个孩子在具有同年龄段儿童共性的同时,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。特别是有个别表现特殊的孩子,更是各不相同。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,有的专扈,有的懦弱,有的自卑……其成因更是千差万别,有些是先天因素所致,有些是不当的家庭教育的恶果,还有的是环境影响使然。要对这些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沟通,并且能够做到有效的转化,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下面就聊聊我自己班上的一个孩子吧。
班上有一个男生小Y,他聪明伶俐,显示出与其年龄不太相称的成熟,同时又性格乖张,狂暴易怒,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,有暴力倾向,总是喜欢去打路过的同学,别人的无心之举他都会不依不饶,下手很重。同时在课堂上很自我,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,不听其他任课老师的管教。平日里的课间,也总是听到其他科老师和同学向我投诉小Y。难道这样的孩子就“没救”了吗?在我这里,我觉得小Y就是我的困难学生之一。
我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,发现小Y在每次犯错之后,总是表现的特别烦躁和疲惫,甚至流露出自责和后悔的神情。我知道,孩子也很懊恼。试着和他交流,问他是不是自己并不想出现这样的局面?他点点头。然后我表示可以帮助他,他用将信将疑的目光瞅了我一眼,没有说话,我知道他的内心一定是需要这份帮助的。后来,我在跟他母亲交流的时候,了解到小Y在幼儿园阶段,他的父亲比较严厉,并且有点暴力,对他会动手,所以孩子很容易将这类行为和情绪转嫁到他的同伴身上。了解了这种孩子的“成长历史”之后,我心里觉得其实这种程度是有点根深蒂固了。
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:“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。”我想,这对困难学生绝对是同样适用的。那么首先就需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小Y。先从逐步减少他的犯错次数着手吧。
回想有一次,针对小Y上课特别爱自己随意哼唱歌曲的毛病,我在那一阶段一直在做斗争。他也知道同学们对他这个坏毛病很反感,自己也很想改正,但是缺乏信心。我对他说:“你现在是每堂课都要唱歌,影响同学们学习。这样吧,你先试试尽量争取每天有一堂课不唱歌,行不行?如果没做到,我暂时不批评你,但是如果哪一天你做到了有一堂课没唱歌,你就来给我报个喜,好吗?”第一天,小Y没来报喜,第二天他来报喜了,而且特别兴奋,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没来报喜,我知道他未能战胜自己,但仍然给他以热情的鼓励。就这样,小Y犯这个错误的频率逐渐减少,两个月后,他基本上改正了这个坏毛病。在全班表扬他的时候,我强调了一点,小Y同学虽然有缺点,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,那就是:有“战胜自己”的勇气和毅力!
但是,这里必须指出,困难学生的“自我教育”很难一劳永逸,相反,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。作为老师,期望通过几次谈心,家访,班会,批评惩罚,就能使困难学生转变,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。“犯错—认错—改错—又犯错—又认错……”这是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。我认为,小Y不是我们班唯一的困难学生,还有一些孩子在各个不同的方面都有自己难以逾越的困难。作为班主任,应该容忍困难学生的一次次“旧病复发”,与此同时,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困难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,并引导学生从自己“犯错周期”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,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,体验进步的快乐,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。我从来不对困难学生提“下不为例”之类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,相反,我专门印制了“报喜单”,如果某位困难学生觉得自己在某一周犯错误的次数减少了,甚至没有犯错误,都可以主动到我这里来领一张“报喜单”,拿回去想爸爸妈妈报喜。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困难学生,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又接受集体的监督,既允许其反复,又鼓励其进步,这最能体现“以教师为主导,以学生为主体”的教育科学。
对于小Y的情绪经常不稳定,有暴力倾向的问题,至今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帮助他,这首先是存在着“家庭历史”问题的。在和小Y母亲沟通后,我了解到,家庭教育的方法很不当:有时溺爱又粗暴,让他“仇视”管教;有时又放任,让孩子在“自由”中疏远了和家人同伴的感情,养成了自我,也养成了散漫。我发现了问题,依旧要不懈地坚持解决问题,自去年一年级入学开始,接触了有一学期的时间了,直至此刻,我还坚信,要想让小Y转变,还是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的。当我逐步地走进小Y的心灵,而他也乐于主动向我敞开心扉时,相信会有“温柔”的喜人效果。
每个孩子都不同,他们是独特的,唯一的,无论困难学生也好,优质学生也好,一定都会有他们共同的地方,那就是:纯净。所以,有时候也要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孩子,用爱来保护这份纯净吧!
荔园小学(荔园教育集团)2023©版权所有